寒露 | 秋风一夜凉,枫林尽染暖阳色
每年10月8日前后进入寒露节气。
露已寒,将为霜。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满城尽带黄金甲”
描述的便是寒露时节的物候: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按照《礼记》的记载,
古时候,一俟深秋,谷物归仓入囤。
除了祭祀之外,
就开始忙活这几件事了:
一是狩猎,“执弓挟矢以猎”;
二是砍柴,“草木黄落,伐薪为炭”;
三是结案,“乃趣狱刑”,
然后有些便是传说中的秋后问斩吧。
这些都透出肃杀之气。
“变天”节奏最快的寒露
此时的季节版图上,
秋的面积约为539万平方公里,
冬的面积约为362万平方公里。
在寒露时节的半个月之中,
冬会大举“侵略”,
将秋之领地“侵吞”180多万平方公里,
从而在疆域面积上一举超过秋。
由秋分至寒露,
秋在南方“战场”斩获颇丰,一举占领江南。
其间,夏的面积锐减六成以上,
只能借助南岭“天险”苦苦支撑。
寒露是秋季节气中季节版图的疆域格局变化最大的时期。
谚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的“变了天”体现的是一种累积效应,
是冻坏骆驼的最后一团寒气。
其实在隶属秋季的六个节气之中,
“变天”节奏最快的是寒露。
所谓“霜降变了天”,
得益于寒露时节的各种铺垫。
以全国平均降水量来衡量,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降水减少速率最快的时节。
因此,秋分之后“水始涸”之说所言不虚。
如果说一年之中降水量的走势形如一座山峰,
那么寒露时节便是最陡峭的一段下坡路。
寒露时节逢重阳,
降水锐减,浓云消退,
乃人们可登高望远的气象前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时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在一定程度上,与寒露时节气温大幅走低相关。
《风土记》曰:“是月九日,采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
《 西京记》的描述显然更具“号召力”:
“九日佩茱萸,饵糕,饮菊花酒,令人寿长。”
如果我们把气温和降水当作两项经营性收入,
那么寒露时节是市场最萧条、“企业”效益滑坡最严重的时期。
两项业务,往往堤内损失堤外补,
但寒露时节,是堤内损失、堤外也损失,
“企业”的两项主营业务均遭遇断崖式下跌。
“春捂秋冻”与“急脱急着”
也许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
忙了大半年,
于是利用十一黄金周出去旅游,
等逛完了山水回到家,
哎呦,这天气跟走的时候不一样了嘛!
人们在感慨之余,便会翻箱倒柜地赶紧找厚一点的衣服。
一过寒露,
便有很多关于穿什么衣服的纠结。
“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
“古老”的《秋裤赋》,
每年在寒露至霜降时节,
都会再度流传一番:
我要穿秋裤,冻得扛不住。
一场秋雨来,十三四五度。
我要穿秋裤,谁也挡不住。
翻箱倒柜找,藏在最深处。
说穿我就穿,谁敢说个不。
来几天内,还要降几度。
若不穿秋裤,后果请自负。
有人说:
“不是要春捂秋冻吗?
春天来时,
适当捂一捂,使机体渐渐地适应回暖。
秋天来时,
适当冻一冻,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
着装与时令要有适当的滞后。
”但所谓“捂”和“冻”,都应有一个前提:
春天的捂,以不出汗为前提;
秋天的冻,以不着凉为前提。
当然,
这很难以精准量化的方式来判定,
即使相近的气温,
有风无风,是干是湿,是晴是雨,
体感的差异都很大,
“晴冽则减,阴晦则增”。
而且不同的人群,
也需要有不同的原则。
“(农历)二八月,乱穿衣”,
所谓“乱”:
一方面是指人们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的人穿着差异很大。
“二八月,乱穿衣”,
但没说(农历)九月还可以乱穿衣。
还有一则谚语,
叫作“急脱急着,胜如服药”。
就是告诉人们,
热了及时脱衣,
冷了及时添衣。
这两个谚语看似相悖,
实则相合。
就像战略上藐视敌人,
战术上还要重视敌人一样 :
“春捂秋冻”,说的是应对气候的战略;
“急脱急着”说的是应对天气的战术。
比如春季,大的原则是适当地捂。
但春季的昼夜温差往往是一年之中最大的,
一天当中,或许就包含了两个季节。
一季当中,甚至可能急冷急暖,
所谓“春如四季”。
所以在一天之内、
一季之中还需要机动地增减衣物。
英语中,
有一个着装原则的说法,
叫作:Dressinlayers(多层着装),
即所谓洋葱着装法。
热了脱一两层,冷了加一两层,随时调整。
古人说:“凤裘无冬,蝶绡无夏。”
不能只有两层,
捂上便是隆冬衣着,
脱了便是盛夏装束。
中间要有过渡, 为机体提供缓冲。
别说人了,
同样是向日葵,御寒能力还不一样呢。
老乡告诉我,
以前的向日葵一般是谷雨时种,寒露时收。
现在种的是油葵,油葵怕冷,芒种时种,也差不多寒露时收。
以前是弄葵花籽,现在是打葵花油。
我问:“这一块地的油葵能榨多少油呢?”
老乡说:“根本不指望它榨油。”
我又问:“那为什么要种油葵呢?”
老乡答:“因为漂亮啊,游客喜欢啊!”
观光农业,使很多作物也开始拼“颜值”了,
正如网友所言:“这果然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寒露三候
“乡民于重阳日、十三日望雨,则不致冬旱。”
谚云:“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北方民间有在寒露时节占雪的习俗,
实际上,
是在气候平均初雪日之前的大约一个月,
选取两个关键日,
如果都没有降雨,冬季便很可能“贫雪”。
《离骚》有云: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露水寒凉,落花寂寥。
餐英饮露,确是晚秋时节里的一种高洁与孤傲。
古人对寒露物候的描述是: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白露物候是“鸿雁来”,
寒露物候是“鸿雁来宾”,
说的是白露时鸿雁的迁飞工作逐渐启动,
寒露时迁飞工作陆续收尾。
谚语说:“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是说大雁最迟(农历)九月九,该走的都走了;
小燕最迟(农历)三月三,该来的都来了。
所谓“雀入大水为蛤”,
是说深秋时节,人们难觅飞雀,但见海边很多蛤蜊,其贝壳的纹和色与雀相似,便以为雀变成了蛤。
这是古人质朴的想象。
这虽是误解,却是一种浪漫的生命观:
在时节的交替和季节的轮回中,
生命并未凋谢,
只是变换了存在的方式而已。
想飞时,有翅,能高飞于天;
想藏时,有壳,可深藏于海。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凄凄寒露时节“菊有黄华”。
虽然菊花被视为傲寒的标识,
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
但还有一种花,
往往被文人们忽视,那便是棉花。
“寒露时节尾花收。寒露不收棉,霜降莫怨天。”
在农人的眼中,棉花才是秋季的“尾花”。
所以农历九月,
也是人们的纳棉之月、授衣之月。
“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衣打了包。
不怕霜降霜,单怕寒露寒。”
“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
小时候,
我印象最深的深秋农谚是: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那时候,一年到头好像就围着白菜、土豆、萝卜、玉米、地瓜转,
喷香起沙的地瓜,几乎是我的最爱。
当然,上树使劲儿地摇晃树枝,
折腾得满树红熟的山楂掉落一地,
然后认真地捡拾到筐里,
也算是我的“山楂树之恋”吧。
寒露风
在南方,
对于晚稻而言,
“寒露雨,偷稻鬼。寒露风,稻谷空。”
所谓寒露风,
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寒露时节的风。
农谚说:“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风原指华南寒露时节危害晚稻幼苗生长的低温现象,
或凄风(干冷型)或苦雨(湿冷型)。
而当双季稻北扩至长江中下游时,
晚稻的这种“小儿科”疾病开始在秋分前后流行。
所以广义的寒露风,
未必仅是风,也未必仅发生于寒露,
而是危害晚稻的低温综合征。
到了寒露,
台风也渐渐地“收工”了。
末台(每年最后一个登陆的台风)的气候平均日期是10月6日。
1949年以来,
只有8%的台风晚于10月6日登陆。
如果进一步细分,
登陆海南的台风中,
还有大约18%是发生在寒露之后,
广东为6%,而沿海其他地区的平均值仅为5%。
可见,
寒露之后的台风更倾向于将海南作为登陆的“首选”。
所以,
除了海南之外,
按照“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句式,
我们大体上可以说:“寒露断台。”
秋天中的秋天
有一则谚语,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体验中已经逐渐消失了,
就是:“寒露搭桥,夏至拆桥。”
从前,
村边渡口的木板小桥在夏至汛期来临时需要拆卸掉,
到了雨季消退的寒露时节,
再把桥搭建起来。
作家赵树理曾经这样描述:
“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
现代的桥梁已经没有了那般的季节性。
漫长的岁月,
人们真的是跟着节气过日子,
无论农桑,还是风物,无论起居,还是行止。
台湾有句谚语,
叫作:“九月狗纳日,十月日生翼。”
是说到了农历九月,
秋阳难得,
就连狗都知道抓紧时机晒晒太阳。
到了十月,
白昼短暂,又难得响晴,
太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不留神就飞了。
渐渐地,“负暄”(晒太阳)便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免费养生。
随着气温的下降,
“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
“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已成往事,
所以深秋又被称为“穷秋”。
“寒露霜降水退沙,鱼落深潭客归家”,
从秋分物候的“水始涸”,
到立冬物候的“水始冰”,
由密到疏,由繁到简,由动到静。
“寒露洗清秋”,
此时节,“云悠而风厉”。
标志性的景色便是“碧云天,黄叶地”。
寒露时节,有一种明净,叫作望穿秋水。
遗憾的是,那样的水少了,那样的天也少了。
有人说,寒露,是秋天中的秋天。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好吧,就在这清冽的日子里,观赏秋天绚烂的“晚节”吧。
-End
本文选自《二十四节气志》,作者宋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