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乾隆娣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三秋,即秋季的第三个月——九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秋季在农历七、八、九月,也叫孟秋、仲秋、季秋。相对应的“二十四节气”当中,属于秋季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寒露和霜降就在九月。

#今日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是对“寒露”的注解。“秋分”,平分秋色,昼夜等长,阴阳平衡,天气不冷不热。到了“寒露”,天气由热转寒,全国大部分地区才开始真正进入秋季,至“霜降”则达到秋的全胜之美!重阳节一般在寒露前后。今年的重阳节恰好在寒露的前一天。此时,最适宜登高远眺:眼前,金黄的菊花,火红的枫叶;远处,山高水长,碧空万里,鸿雁于飞,令人心醉!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描绘出的最美的秋景便在此一时节: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登上著名的滕王阁,挥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三秋之景,怎不心驰神往!此处,“雁阵惊寒”之声又传递着国人独有的文化:鸿雁传书。虽然这个典故出自汉代,与苏武相关,但在其后世的流传中,这一意象已不止于传递家国情怀、君臣情怀,更是游子思乡、情侣牵绊的代言,三秋时节尤甚!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是北宋范词人仲淹笔下的秋景(《苏幕遮·怀旧》)。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王实甫在写《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长亭送别”一幕时,见此美景,便把它巧妙地化入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同样的“碧云天”,从“黄叶地”到“黄花地”,一字之差,英雄与佳丽内心感受的差异跃然纸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寒秋”就是季秋。一代伟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1925年,在革命征途中,站在长沙的橘子洲头,目睹壮美的河山,豪情满怀,思索国家前程,壮志凌云,既提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大问题,又艺术而生动地给予了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古往今来,壮丽秋景的极致书写,波澜壮阔,大气磅礴,无可匹敌!

作者 | 乾隆娣
注: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附:乾隆娣往期文章,欢迎点击链接继续阅读。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分享你珍贵的点评哦:
采菊,赏菊,簪菊,饮菊花酒……重阳节,唤醒你的传统菊文化了吗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外形设计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岂是海星所能替代的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凤凰造型及选址,窥见华夏文化寓意高深
了解更多请登陆 风机控制柜 http://www.bidadk.com/fengjikongzhi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