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2012-01-05 15:11 作者:王恺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2年第2期
1966年胡金铨拍摄的电影《大醉侠》剧照
尽管武侠电影一直是以幻想为主要的创作思想,可是,在其中一直并存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尽量真实化的世界,无论是人物感情和武功招数,尤其是后者,按照武术指导们内行的话来说,那里面的打斗是物理的,符合力学原理的;另一个则是幻想世界,讲求天马行空,越来越超越地球引力。在天上飞只是最简单的例子,最新鲜出炉例子的是徐克电影《龙门飞甲》中在龙卷风中的决斗。
两个世界都不能过于极端。过于简单的打斗可能真实,可是一代宗师胡金铨的武侠电影最后少人观看;而当黄飞鸿和枪支、和美国西部牛仔肆意决斗的时候,同样丧失了大批观众。
客栈:江湖开始的地方
徐克监制的“笑傲江湖”系列拍摄到第三部,中国大明朝的武林人士迎来了西班牙的舰队,一个怪模怪样的西班牙船长问明朝的武林中人:江湖是什么地方?答:就是我们武林中人出出入入的地方。
江湖是什么?不仅困扰这些外来者,即使是中国人,也很难说清楚江湖的具体所在。这江湖也许是荒山野岭。至少邵逸夫一开始是这样设计的。
上世纪60年代,有感于香港粤语武侠片的一阵乱打,机关布景加满天气功的状态,大名鼎鼎的邵逸夫想开创国语武侠片的新出路,他是旧上海著名电影人邵醉翁的六弟,听兄长说过旧上海武侠电影的盛况。此时他从南洋刚回香港主持自己的公司,想从美国西部片和日本的剑戟片中吸取精华,结合中国武术招式,要求手下拍出超过粤语武侠片的新武侠电影来。第一个接任务的是李翰祥。可他是拍风月片和黄梅调的高手,武侠片拍不出来。即使勉强拍出来,里面的侠客也会打一段唱一段黄梅调。
熟悉香港电影掌故的影评人魏君子告诉本刊记者,邵老板一开始也不知道武侠片如何拍摄,招考了一批年轻的能打架的街头少年,在邵氏片厂清水湾的后山上真刀真枪乱打,那就是他想象的江湖,完全放弃花拳绣腿。可是拍出来一看,全部傻眼,因为就是一锅粥式的群殴,最后不了了之。
谁来破局?是写专栏出身的张彻和演员出身的胡金铨。张彻后来回忆,拍武侠片,胡金铨是冠军,他是老二,楚原是老三,这个评价,至少在之后的十余年内非常中肯,直到徐克、程小东等新一代对武侠电影语言有所突破的新人出现。
早期胡金铨在片场留影
胡金铨当时并不受重视,也许就是因为出身不高级。他是大导演李翰祥的拜把子兄弟,第一部导演作品是反映北平抗日的《大地儿女》,但因为在新加坡等地放映的时候不能触及抗日题材,删节很多。他拍摄的《大醉侠》事先也并不被看好,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部不被重视的影片,成为迄今为止所有的武侠片都要致敬的影片,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把想象中的江湖创造出来了。
最经典的一幕,是在一家河边的小客店里,江湖诞生在这里。从前只拍摄过歌舞片的郑佩佩扮演的女捕快走进小客店,一群山贼虎视眈眈坐在四周,观察着,伺机进攻。不知情的店伙计还在往上端酒菜,而这些酒菜转瞬就成为搏击的道具。
胡金铨虽然是演员出身,可是酷爱读书,他精通《明史》,对明朝的典章制度、人物服饰都非常有研究。为了弄清楚明朝锦衣卫的服装,他专门去故宫钻研《入狴图》和《出警图》,他非常反对以往电影里胡乱照着舞台上的戏班子穿衣服的方式,所以当郑佩佩男装出场的时候,非常有视觉效果,一反黄梅调电影里的戏台造型,以往的女扮男装都是故意要留存女性的造型感的。而郑佩佩称八府巡按为“制军大人”,也符合明朝官场制度。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成为中读VIP,阅读期期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请登陆 XL-21 http://www.bidadk.com/peidiangu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