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国家在“互联网+医疗”发展战略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晋江市医院作为县级医院,连接着基层医疗服务和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承担分级诊疗的重要职责。该院大胆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先行先试,颇显成效。
▼组建“1+5”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
晋江市医院医共体以晋江市医院作为牵头医院,辐射市区、晋南片区10家基层卫生院,与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英墩华侨医院、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晋江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英林镇中心卫生院等5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实质性医共体合作,形成“1+5”的发展模式。从地理位置而言,跨越3个街道、3个镇区,覆盖近30万的本地户籍人口,“1+5”医共体辐射的服务范围近30公里。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跨区域贯通、互通共享,缩短空间上的距离,推进分级诊疗。除了这5家已实质性运作,其他几家医共体正在积极沟通,推进协作。
▼打造“四大”中心 畅通远程网络
在推进医共体建设过程,我院通过打造县域四大区域中心,将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疗联合体,高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晋江市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iMDT)
在晋江市卫计局和树兰医疗集团共同支持下,在我院建设的晋江市国际疑难病多学科远程会诊平台(iMDT)于2017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连接医共体成员单位,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与晋江市医院及国内外顶级医疗机构进行同步远程会诊、远程视频演示、远程会议。晋江市区域iMDT平台的正式投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一个“名医会诊”的快速通道,自运行至今已有来自医共体内近100名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全球优质诊疗资源。晋江市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的启用,铺开全市覆盖互联网+医疗之路。
——晋江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
晋江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2017年9月正式上线,以晋江市医院为中心,辐射医共体成员单位。通过远程网络,医共体成员单位在完成患者影像检查后,可立即将图像发送至会诊中心,会诊中心接到影像会诊指令后,由晋江市医院影像诊断医师根据图像做出诊断,并可实时视频语言对话,对患者检查技术、图像质量、影像诊断等内容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影像中心平台,让在基层卫生院就诊的患者及时获得上级医疗机构的准确诊断,运行至今已完成医共体成员单位上传影像读片2万余例。
——晋江市区域医学检验中心
晋江市区域医学检验中心2017年10月成立,设在晋江市医院新院,中心设有十余个专业及辅助团队,以IS015189体系进行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开展项目1200余项,辐射整个晋江市及周边区域,实现临床检验“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医共体成员需检验检查的标本,均可送到该中心,中心检验完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把检验报告发送至送检医疗机构,有效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自运行至今已完成医共体成员单位送检的7000多份报告,帮助基层医生快速诊断治疗。
——晋江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
2015年,由晋江市卫计局牵头,在晋江市医院病理科基础上组建晋江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中心涵盖三级医院所需项目。病理中心在多次的福建省免疫组化、病理质控等检查中成绩名列全省前茅,超越多家省级三级医院。通过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会诊平台,医共体成员可以享受到三级医院同质化服务及病理疑难诊断服务,自运行至今已完成医共体成员单位送检的12万份报告。
晋江市医院院长陈铭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作为“1+5”模式的晋江市医院医共体每天都产生着海量的数据信息,需要进行有效地数据分析和整合,才能推进医共体提速运转。医院目前正大力推动JCI国际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各个环节智能化建设,推动院前、院中、院后诊疗服务数据标准化与共享,逐步将医共体内的人力、设备、数据连接起来,为患者提供“无缝连接”,让患者享受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医疗”的快捷与便利。
文|医务科 李秋娜
责任编辑: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www.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