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 江锦
2018年的后半段,裁员的消息在互联网行业弥漫。我有几个关系很铁的闺蜜,在不同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工作,她们的2018年过得不算轻松,除了长时间的加班,所在部门的业务也不断调整,一个项目还没做完,就被告知转变方向。
2018年底,还有一批朋友在 “结构优化”的浪潮里失去了工作。被裁员对他们来说可谓“喜丧”。他们没有表现出沮丧,只是说突然拿了一笔赔偿,离开了早就想要离开的工作岗位,再也不加班了,也不用和领导吵架了。
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在互联网分享自己的裁员经历,抱怨两句,又有些伤感地说“明天和意外,我确实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我和几位这样的朋友聊了聊,试图弄明白经历人生第一次被裁员,到底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某互联网公司技术岗
我在北京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做技术岗,通知裁员的前一天晚上我们组还在加班,产品经理还在告诉我们最后的测试时间。
第二天来上班,三分钟裁员。HR直接打电话,让我们一个一个到会议室,好像同时开了十几间会议室。在会议室里,HR说这个岗位没有了,我们的业务不做了,直接签离职协议,讲一下具体的补偿。
我非常诧异,完全不知道我们这个业务线为什么被砍。当时我就问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现在做得不好,收不抵支?但我没得到任何回应,HR说这些我不需要知道。
我回想起年会上CEO还跟大家说,今年经营得非常好,依然有百分之几的一个收入增长,所以我们是不会裁员的。有了这个话,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大家都觉的可以放心。没想到刚过完年,2019年2月底,包括我们组几十人在内,公司同批一共裁了二三百人。

那天早上来的时候我发现公司突然多了很多我完全没有见过的人,但这些人并不是像其他外包人员一样坐在那儿干活,而是在整个工区上来回走动,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人就是公司过来,专门跟踪这些被裁的人的。
我估计公司是担心有些人情感上很难接受,会有一些不太理智的一些举动。我听说有一个人情绪很崩溃,他整个过年期间都在加班。我们这个公司是没有加班费的,也就是说他对于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完全没有一点点结果,就这么被冷血地就砍掉了,很难接受。还有人很大声地和leader在吵架的, HR害怕失控,就叫保安过去把他给拽了出去。
现在大环境是这样,我也有一些朋友、前同事,他们所在的公司也有裁员,像有在滴滴的,滴滴裁员非常多,还有网易。我们聊下来,他们能理解公司,公司处理的方式也比较温和。但我们公司给人的感觉是,它只是考虑它的安全性,对于员工的个人情感完全不在乎,我其实是比较心寒吧。

我30岁,已经结婚了,被裁后当时就告诉了老公。他现在属于创业状态,这个对于我们俩来说也是比较大的一个变故吧。他第一反应是问我原因,我说我不知道,他们不告诉我。他也挺理性,跟我说那不如先把工作放一放,把孩子生了,也是个好机会。之前我俩都太忙,没时间。
这件事我没有告诉父母,一般不好的事情我都不太跟他们说,我爸妈都是属于国企退休的职工,不太能理解裁员是怎么回事,我不想他们担心。他们90年代下岗那种,那时候还会考虑双职工不能都下岗。
我目前面试了两三家公司,有一家我感觉没有希望,那家公司的HR很明确地说已婚未育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事。还有另外两家公司让我等答复。我还是会继续找工作,如果很不理想的话,那我就先生孩子或者是做一点自由职业,拓展一下自己的兼职收入。

某电商公司运营岗
2019年初,离春节假期只有两天。那天晚上,我正坐在电脑前加班,部门领导叫我去小会议室。当时我想的很简单,以为她是找我聊工作,但看到HR也在,我就猜到了。
2017年,我从学校毕业,通过校招进了这家公司。纯互联网公司人员流动很快,每年的校招后留下来的人不多,有的还没过完试用期就离职了。整个公司都是年轻人,平均不到三十岁。在这工作了一年多的我,可以算作老员工。
还记得刚入职的不久,我在深夜写了一段话,是关于连续一个月每天工作15个小时的感受,觉得太无助了。有时领导一两点还在群里下达任务,我们不能反驳领导的要求,否则会觉得你做事不认真。可能是领导对加班习以为常,所以并不在意我们加班是工作效率低,还是工作量大,同事间经常会吐槽这一点。

那天晚上聊了20分钟左右。领导也挺委婉的,说公司有这个规定,每个部门都进行末位淘汰。但我不太认同这个原因,在每个月的考核上,我并不是最后一名。而且据我所知——也从HR那边证实过——以前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末位淘汰,可以选择转岗。但今年不太一样了,进入“末位”的人都走了。
我想过离开这家公司,但原计划是在学到点东西,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后辞职。和所有年轻人一样,虽然经常和同事吐槽工作、吐槽加班,但离开公司的时候,看到他们继续工作,还是有点难过。

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否定的情绪,这次的被裁,从收到通知开始,脑子里时不时浮出觉得自己好笨,工作哪方面都不好的感觉。虽然知道自己要乐观面对,但是难过的情绪时不时就会出现,也哭过几次,还是没办法那么快不在意。
我没和家里说裁员的事情,我觉得家人能给的影响很有限。职业规划应该自己做,如果听家里人的意见,他们大概都希望你去银行,去当医生或者老师。
过年的假期正好可以调整自己。当时就下载了知乎、脉脉之类等软件,去看别人对于裁员和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看法,开导自己。过完年又花了一周时间投简历,找新的工作。新的工作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而不是只忙于应付手上的工作。
后来面试的时候,其他公司也都问了加班这一块。在互联网行业,加班好像成了一种“理所应当”。但经过这一年,我觉得如果工作没有完成,需要加班OK。工作完成了,准时下班,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不应该对这件事情有什么其他的看法。

某小型互联网公司 Java工程师
我是1994年的,之前在一家做互联网公司做java开发工程师,就是大家常说的程序员。2018年底临近元旦的时候,总经理召集了我们项目组谈话,说原本想法是把我们这个项目组分离出去,结果跟外部的公司的合作谈崩了,可能全组20多人全部解散。相当于对我们提前告知了一下裁员。
大家都有预感,毕竟那段时间厦门包括全国的裁员消息都很多。那时候快到春节了,而且手头也没什么活,比较清闲,都各做各的。我们都觉得要找工作的话也很快,没人急着找下家。
那天我正在敲代码,经理说“出去聊一下”,告诉我明天不用来了,把代码提交一下,收拾一下,公司会照发两个月工资给你。我懵了一下,虽然进公司才8、9个月的时间,但在这里学习到很多东西。我本科就是计算机专业,但并不懂得编程,工作后我才慢慢找到入门的路,结果突然告诉我此路不通了,有点恍惚。

我是厦门人,被裁之后就回家了。休息了大概2个月,3月中旬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到了下家,还涨了工资。
我离开公司后也跟被裁的同事交流过,他们提供了一些规划,以及要继续学习的技术之类,关于工作和编程的问题他们都很乐意回答我。
程序员就是这样的行业,你真的技能在手,真的不怕裁员,而且跳槽大概率可以加薪,所以大家没有那么强的恐慌感。我们项目组除了一个资历只有3个月的新人以外,现在都找到下家了。

程序员的寿命都很短,基本过了30岁,身体就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除非你特别牛逼,去做管理层,大多数都转行做产品经理了,我也不太清楚自己5年后会怎么选,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场“寒冬”突然而至,我们在大公司的“版本迭代”中丧失了主动权。
一切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
可年轻本身仍然意味着更多可能。被裁员后,他们并不必追求安稳,只需要明白浪潮里的一个道理:机会,再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了。





了解更多请登陆 软启动控制柜 http://www.bidadk.com/ruanqidongkongzhi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