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在飞速发展的企业之中,“中庸”一词似乎与“效益至上”、“优胜劣汰”的狼性文化格格不入,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庸的思想大有可为,仍旧可以被运用到企业之中,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
中庸的思想很多时候被人误解。“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在启蒙的《三字经》中就有中庸。中庸并非一种简单的“折中”,并非宣扬人们成为一团和气的“老好人”,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意味着事物之间的和谐、权衡变通、循序渐渐等诸多思想内核,这些思想受到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广泛推崇,在企业中可以作为长足发展的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精髓。
中庸思想有助于企业实现和谐发展。和谐既指事物内部的调和,也包括不同事物之间的合拍,同时还包含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是为和谐而和谐,是和而不同,不能为和谐而消灭矛盾,消除差异,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单就经济目的最佳决策很难实现,中庸思想就提倡多种优质的建议共同作用于最终决策;企业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保持,诸多方面交杂,需要“和而不同”的多项决策,来实现和谐发展。
中庸告诉企业管理者如何权衡。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认为世界上任何经济问题、管理问题都不能追求最好、最理想化。事实上,没有最好,唯有最恰当。企业管理者需要权衡利弊灵活变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有了很好的权衡,企业才变得生机盎然,富有革命精神和创造性。中庸是 “没有原则”吗?是“老好人”吗?是“取平均”吗?谬矣。不是简单的取平均数,你拿一个我也拿一个。中庸要达到的目的是“合适”。每个人都均等,可能造成需求多的不够,而需求少的浪费,这不叫中庸。中庸,要的就是“刚刚好”。过犹不及,矫枉易过正,怎么样做到 “刚刚好”,怎么掌握这个“度”,正是中庸的学问所在。
中庸提倡企业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地发展。这本身就体现了事物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基本规律。企业制定目标时要实事求是,做好充分的调查,给目标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心态平和,头脑理智,行动上要耐力十足。平时工作要夯实基础,事业的大小要与自身的基础相匹配。
在大的战略下也要注重细节,消除企业发展中的隐患,产品质量上要精益求精,培育有利于品牌成长和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此种循序渐进的态度之下完善企业,同时等待有利时机,促成良好的质变。
中庸思想使企业更加注重 “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更加侧重于企业培养人才、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方面。人才是最活跃,最重要,也最为复杂。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可能会偏重于人才“创造价值”的方面,而没有将人才发展与创造价值有机地结合。企业“以人为本”的中庸思想,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如何为员工创造竞争机制和工作条件上,如和谐竞争,薪酬上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等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如何引导员工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上,尤其青年人正不断成分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的引导更成为企业的责任,企业需要教会青年人在拼搏竞争的同时更加全面,“中庸”地做事。不懂得保存实力,必然需要大段时间来恢复,这样的大起大落,容易使自己过度疲惫或过度清闲;无度的浪费,总有一天要“亏空”;待人过于苛刻,交不到朋友,过于放任,交不到真朋友;追求奢华的生活,讲究名牌,容易“心为物役”,反而给自己造成一种负担。
企业应该将“中庸”的内涵,长久地、战略性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良好地运用中庸之道,有助于企业长久、和谐地发展下去。但中庸之道仿佛在当今社会遇到了不小的尴尬,许多人不了解中庸,曲解中庸,使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社会迷失。在这个时候,回头看中庸,确实很有必要。在被西方观点影响的当下,企业需要渐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运用中国自身的哲学,并与时俱进地分析与决策问题。企业需要时常在经营、用人等诸方面的管理与决策中,运用中庸之道,找到合适的“度”。
责任编辑:王妍婷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厂家 http://www.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