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的到来,正式开始了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的进程,让万物随着寒气的增长,近日了萧瑟的阶段,这个时候人们要做好保暖的准备。
一、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我国民间俗语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说进入白露时节天气转凉,自此不宜赤膊露体;到了寒露时节天气更冷,需要注意足部的保暖。
寒露,天气渐寒,万物衰退。寒露后,别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老人、小孩要特别注意保暖。”秋意熟透,记得添衣保暖。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是一个提示季节变化的节气,有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提醒大家“秋冻”到此为止,不要继续穿凉鞋与单衣了。
民间有俗语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随着渐入深秋,气温将进一步降低,昼夜温差加大,如果要到户外游玩的话要注意添加衣物。
秋季的凉爽散去,寒露时节的到来,天气由凉转寒,气温也逐渐降低,寒风萧瑟,秋日园区冬天的脚步正在靠近,记得添加衣裳。
二、民谚:“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民谚:“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形象地指出了寒露风的危害。有的地方寒露时忌讳有霜冻,霜会冻伤晚秋收割的稻谷,所以民间就有了“寒露有霜,晚谷受伤”的说法。
从农事上看,寒露刮风,庄稼会遭殃。“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
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
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
寒露节气是气候的转化阶段,无论是人还是农业生产都应该顺天应时,遵守规律,防寒就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也是为冬季来临前的一次热身准备。
三、寒露时节的民俗

观红叶: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最是观红叶的的时候。而对于北京人来说,去香山登山看红叶已经从成为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
斗蟋蟀:白露、秋分和寒露,是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秋钓边:如果说斗蟋蟀是北方人的最爱,那么寒露秋钓边就是南方人的情有独钟。这个时节告别炎热,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制腌鱼习俗,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鱼的习俗。据说在这天用米酒、食盐、糯米饭、辣椒面、花椒粉、姜丝等佐料腌制的鱼味道特别好。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总之,寒露表明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我国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